首页/高考资讯/高考志愿指导/兴趣是选择专业和职业的第一参考

[高考志愿指导]兴趣是选择专业和职业的第一参考

  今天的专业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生活。科学的专业选择,将把我们带入人生的快车道。但一旦失误的话,会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盲目地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过度看重工资待遇或干脆让父母、老师来安排等,都不是理性的方式。   兴趣比天才重要,好奇心和兴趣是生命的原动力,兴趣使人不会疲倦。在教育领域有这样一句精辟的总结: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有一股无形的支配力量,它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持久的动力源,是潜能的“孵化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量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业难就是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较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并不理想的大学生就业率同时出现,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大学新生做好自身的学习和职业规划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   就业难倒逼职业选择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几乎没有关系,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一些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显示都超过了60%。当然,我们不能以专业是否对口来衡量就业情况,也不能以此来片面地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这种状况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的程度。很明显,在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人力资源的配置逻辑与大学的专业教育产生了隔离,会让我们与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越来越偏远。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乡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政策导向等多个方面都有改进的空间,但作为就业的主体,广大的学生群体更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入学后对专业和职业选择时,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有没有进行理性的分析?是否追问过自己的价值观取向?是否明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定位合不合理?等等。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的专业选择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说,今天的专业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生活。科学的专业选择,将把我们带入人生的快车道。但一旦失误的话,会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盲目地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过度看重工资待遇或干脆让父母、老师来安排等,都不是理性的方式。最近,有权威的社会调查显示:前几年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现在普遍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在10个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殊不知,劳动力市场同样也是瞬息万变,盲目追热门最终被证明是当时热昏了头。   什么是你感兴趣的职业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阿波罗神庙的箴言,警示着世人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俗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中,“自己的”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这是认识自己并做出选择的基础。不同的选择,所要考虑的维度也不一样。那么,在面对专业及未来职业选择的时候,“适合自己的”究竟指什么呢?如果针对那些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做一次调查的话,兴趣排在第一的可能性极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一位曾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谈到成功的要素时,特别强调兴趣在成就事业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兴趣比天才重要”、“好奇心和兴趣是我生命的原动力,兴趣使我不会疲倦”。在教育领域同样有着精辟的总结: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有一股无形的支配力量,它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持久的动力源,是潜能的“孵化器”。   关于兴趣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重要性的论述有很多也很深刻,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却视而不见或者不愿意坚持。不少新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倾向于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父母的期望、专业的就业情况、工作后的待遇等,这些因素也重要,但如果不考虑自身的内在因素,显然对长远的发展不利,不少学生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位在人力资源部门任职的朋友给笔者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某知名企业要招聘一些接电话的客服人员,任职要求比较低,只要大专学历即可。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不少应聘简历,在筛选中发现了一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通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源部门与该应聘者进行了面谈,问他为什么放弃专业领域的发展来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管理工作。应聘者无奈地表示:自己对这个专业根本没兴趣,硕士读完就再也不想接触这个领域了。又问:那为什么从本科开始就一直读这个专业,不换其他专业呢?他的回答更是显得后悔莫及:考大学的时候,都说通信专业热门而且容易找到工作,父母就给他选了这个专业,当时他没有特别的爱好,也没觉得多么反感。后来读大学时感觉不适合自己,想在读研时换专业,但又怕太难考不上,放弃了四年所学的专业又太可惜,所以就一直到毕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下决心改行。   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胜任力   专业和职业选择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胜任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外事部门发现以智力的高低来选拔外交人员的效果不理想。许多在智力测评中表现优异的人士,在实际外交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政府部门希望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哈佛大学的麦克莱兰教授应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终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主要指那些能将某一领域中的优异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通过对各种职业的详细分析,专业人士能够提炼出一系列的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集合就是职业胜任力。能力和素质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不同的职业胜任力模型,比如影响比较大的“洋葱模型”和“冰山模型”。很多研究表明,相比原来那些主要以智力测验为主的心理测验,这些胜任力模型中的要素更能准确有效地预测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的表现。需要强调的是,职业胜任力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内驱力等,这些要素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如知识、技能就相对易于习得,也容易发生改变。而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和内驱力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在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形成。其在学业、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往往超过知识和技能,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那么,对学生而言,如何科学准确地把握这两个重要因素呢?心理学的研究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兴趣、胜任力都可以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特质。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对这些特质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就像用一把尺子来对身高进行测量一样。在心理学中,这样一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心理测量。但与量身高、测体重这些物理测量不同的是,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内隐的、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一个公认的度量衡来直接给出结果。因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来收集测量对象的有关信息,以做出合适的判断。受心理学流派中的“刺激-反应”等理论的影响,心理测量经常给受试者提供一些外部“刺激”,收集并分析他们的“反应”情况,最后给出一些能够进行直观比较的数值。很多时候,这些刺激以题目、操作性任务等形式出现,作答情况可以看成是受测者在其心理特质的支配下所做出的“反应”。用心理测量的手段来评估与职业有关的素质,在国内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心理学家很早就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其核心的观点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从业者的知识、技能、兴趣、性格、气质等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根据从业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从业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的,不同职业由于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也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人职匹配”核心就在于通过心理测量使从业者与职业相适应,促使从业者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后期,霍兰德经过多年研究,编制了一系列经典的心理测量工具,在职业选择、人才测评、升学指导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怎样规划好大学的学业,是未来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目前,大学新生面临的选择困境,客观上使得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开始重新认识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原来一些功利性的期望在未来会慢慢改变。这为新生理性地选择专业和职业生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对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坚持选择的定力带来了挑战。当然,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越往后就越会体验到按自己意愿选择的重要性。因为道理对每一个人都一样:只有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高考志愿帮中国大学排行榜